“布鞋校长”李振华坚守沂蒙山区70年 燃烧自己照亮学子求学路

 
    李振华,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山东省道德模范,他曾经多次走进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近日,在李振华事迹展览馆,记者一行对这位朴实平凡的老人进行深入采访交流。


“乡亲们的关爱留住了我”
    “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年少的李振华一直被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所感染。1953年,年仅16岁的李振华受沂蒙精神感召,只身一人,从南京来到沂源。
    韩旺小学是李振华支教的第一站。坐落半山腰的破庙便是韩旺小学,石头做的书桌、座椅,旧药瓶做的煤油灯微弱的光芒照亮着整间教室。还未从破旧校舍缓过神来的李振华,看到干硬的地瓜煎饼犯了难。晚上,艰苦的支教条件,饮食的不习惯与思乡之情笼罩着这个16岁的少年。
   “是沂蒙精神感召我们来到了沂源,沂源乡亲们的关爱留住了我的脚步。”
   “那个年代,乡亲们都是吃地瓜秧,一位大娘为了给我改善生活,用家里仅剩的小麦面做了窝窝头给我。”李振华老师依然记得,大娘看着仅剩不多的小麦面和自己的孩子,捧着小麦面拿出来又放回去,最后将仅剩的小麦面给这个不远千里来到沂源偏僻山村的南京小伙做了窝窝头。
    这样的事情还有太多太多。李振华老师总说,是沂源人民淳朴、细心的关爱,留住了他,这一留就是七十年。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为了沂蒙山区的孩子们,李振华老师一头扎进了大山里。几十年来,由于突出的教学成绩和忘我的精神,他多次受到国家级表彰。这期间,他也有很多次机会可以离开,但他都选择了坚守在沂蒙山,和这里的孩子们在一起。
    杨海兰一直强调自己是个“特殊”的学生。她激动地说,“老爹”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一声“老爹”包含了杨海兰对李振华老师深厚的感情,他们是师生也是父女。当年,刚上初二的杨海兰因家庭原因辍学,李振华老师知道后立即到家里对她说,“你一定要去上学,费用你不用担心,我来负责。”杨海兰看着急切的李老师说会考虑。没想到隔了两天,李老师再次来到家中喊她上学。杨海兰被李振华老师的关切打动。直至上了高中,李振华老师在生活上也一直资助杨海兰。受李振华老师的影响,杨海兰现在是沂源县实验中学的一名英语老师。为何是“特殊”的学生?杨海兰笑着说,她的丈夫也是李振华老师的学生,而且他初中时也是和李振华老师一起吃住。
    70年来,李振华老师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在他的感染下,不少资助过的学生也走上了捐资助学道路。“淄博好人”唐守贵,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工作那天起,26年间直接资助孩子60多个;“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任纪兰,义无反顾选择到李振华曾工作过的小学执教助学。


“内心的丰富才是真的充实”
    一碗面条、一碟萝卜条,是李振华老师的早餐,中午一般吃南瓜、萝卜和馒头。李振华虽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生活却很清贫。
    李振华老师多次受到国家、省市表彰。谁能想到荣誉满身的他,退休时,仅有15000元的存款。工作50年的他为何存款这么少?这得从李振华的一个习惯说起。
    “第一个月工资21元,10元寄给父母,6元用于日常开销,5元资助学生。”李振华工作后,第一个月就拿出工资的近四分之一用于资助困难学生,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退休。退休后,他更是将半生积蓄和国务院津贴全部捐出,在沂源县韩旺中学、张家坡中学和实验中学设立“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先后资助贫困生1.24万余人次,奖励优秀教师、优秀学生5300余人次。
    李振华老师常说,内心的丰富才是真的充实。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也用实际行动回报了淳朴的乡亲,他的奉献精神和崇高品质时刻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勇立潮头。
    记者 朱本银 徐玥